劇情介紹
《行走的歌謠》
宋榮琴女士騎上腳踏車,後來換成了電動車,帶上乾糧和一張全縣地圖,就在正定周邊的上百個村莊,一個村一個村地轉,一個人一個人地問。有的時候風塵僕僕地跑了一天,什麼也沒找到,就覺得很失落,有時候意外巧合,竟然找到了幾首之前從沒聽過的歌謠,就覺得「哎呀,可開心了」。
就這樣,尋而不得的失落,與無心插柳的欣喜,在交替中一天天累積,十幾年過去,竟收集整理了成百上千的民歌民謠。2019年,宋阿姨編著的《正定歌謠》,就要由北京智慧財產權出版社出版發行了,真是為她高興。
我們把車停在村口,我一個人下車打聽,看到一群大叔大爺,坐在一個小商店門口聊天。聽說我在找範紅蘭,村裡的人都覺得挺詫異:「誒?找她幹啥?」
沿路問過去,順著人們的指點,我終於到了范家的小院。
宋阿姨跟我說過,範奶奶的子女都不在身邊,老伴兒去世以後,她就長期一個人獨居在孔村。我們去的那天,有點兒巧,正逢她的兩個女兒帶著家人回來給老父親上墳,我掀開門簾的時候,看到一家人正坐在桌子邊吃飯。桌子的一角,坐著一個瘦小的老人。
《小放牛》,也是一首「寶藏歌謠」,就像之前我們聽的二人轉小帽《繡雲肩》一樣,充滿了歷史和傳奇典故,以及民間的智慧和幽默。雖說《小放牛》被我們掛上了個「河北民歌」的標籤,但是在全國很多地方,像江浙、東北、西北遠至青海,都在被當地人傳唱著,也是一首標準的「行走的歌謠」。同樣的曲調和內容,在京劇裡也有一個經典的《小放牛》片段,載歌載舞,優美有趣,應該就是最為精緻的《小放牛》版本了。範奶奶的《小放牛》和京劇的片段在結構、旋律和唱詞上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,區別就在於一個是精雕細琢、程式考究,一個是隨性自然、自由發揮。
還記得在桂林,何老師跟我講她年輕時收集桂林文場的故事:老藝人們搶著找她錄音,甚至八十多歲臥病在床的老人,也會主動找她要唱給她聽。
為什麼何老師一生投身於文場的收集與研究,到七十多歲,依然堅持筆耕不輟?
為什麼正定的宋榮琴阿姨會決定關掉服裝店,十幾年來一心收集民歌?
除了微笑著回答「喜歡唄」,還有一個笑不起來的原因,就是像範奶奶說的,很多懂民歌、愛民歌,肚子裡有很多民歌的人們,正在慢慢地老去,他們心裡的那些歌、那些「寶藏」,是「帶走」?還是留下?